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 要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设计机构的命脉与未来丨杜昀、曾卫平、胡伟坚、蒋缪奕、李东灿巅峰对话
来源:中装新网    时间:2019-07-02 10:46:48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目前,中国建筑装饰产业竞争非常激烈,设计领域和施工领域尤甚。如何提升设计机构竞争力、如何改造营商环境?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课题。杜昀、胡伟坚、蒋缪奕、曾卫平、李东灿这几位中国顶尖设计机构负责人现场论道,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看法。

  设计的未来:做“专”,还是做“全”?

  在设计行业,做全科医生还是做专科医生?中国的市场足够大,这么大的市场能不能滋养出世界级专业水平的机构、人物?

  胡伟坚: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已经做过一些博物馆的项目,像广州的南粤王府博物馆和岭南画派博物馆都是跟着导师一起做的。我不排斥不同类型的项目,也不强求一定要多方面发展。设计是相通的,很多时候业主希望设计师有更开阔的思维,比如酒店要像家一样、住宅要有点酒店的感觉……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够参与不同类型的项目,扩展设计的思路。

  当然,相比博物馆项目,我更擅长酒店设计,毕竟已经做了三十多年,肯定轻车熟路。轻车熟路是好处,还是坏处?这很难说。记得九十年代,在美国三藩市一个高级酒店的竞赛招标中,业主请了包括我们公司在内的几家设计公司投标,我们公司总裁和我都亲自参与了投标设计,做了包括大堂、客房在内的几套方案。很意外,我们落标了,中标的是一个当时我都不曾听过的公司——雅布公司,它仅画了一张图就赢得了比赛。

  现在雅布公司非常有名,但那之前雅布公司好像一个酒店项目都没有做过,它是做商业设计的,设计过香港的连卡佛,也曾做了很多雕塑设计并引入商业空间。正是这次它将商业空间设计的思维引入酒店设计,打败很多专业酒店设计公司。对设计公司来讲,经验肯定是有好处的,但一个设计的新角度也是非常可贵的。如果有一天曾老师突然做酒店设计了,我也不会觉得惊奇。

  曾卫平:一个企业的DNA特别重要,我们率属清华,依托清华各种资源,在做文化类的建筑空间设计时会有相对更多的技术和学术支持。博物馆、办公、商业空间的设计是我们企业的强项。

  设计师、设计企业不是凭空想自身要做什么,而是应该思考“做什么,更有未来、更有广阔的空间”。二十年前,中国的商业地产发展非常缓慢,但我们看到契机预测到其发展前景,便有意向这个方向延展,开始关注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包括国家相关政策,通过从不熟悉到熟悉、从探索到紧密的沟通,和广大的开发商及业主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好评,随之,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客户资源。

  从营销的角度看,未来市场会越来越成熟、品牌的识别度会越来越重要、设计也会越来越细分,比如胡老师专业做酒店设计,我们设计院里有专业做红色主题展览设计的老师、有专业做科技馆设计的老师,我主要做商业空间设计。当然,设计、艺术是相通的,我可以做跨界设计,不排斥做其他类型空间的设计,近期我就完成了广州秀场、无锡秀场等项目的设计。

  然而,在做全科医生还是专科医生,要依据每个人的能力评判,人的精力、时间以及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中国每年有800万名毕业生,设计专业、建筑专业的毕业生也有五六十万名,每年市场存量的就业人员有上千万名,市场变小,供应量变大,要根据每个企业的特点、每个人的特点及其自身的优势来判断:是不是有机会做全科,是不是有那么多的机会供其选择。医生不看成千上万的病人很难积累经验,量变才会产生质变,设计行业尤其如此。我认为设计师在40岁以后才真正进入黄金期,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设计师自身需要有很多的体验、阅历和智慧积累。

  蒋缪奕:设计行业发展到现在,大家都在提倡专业化。我曾经问一个大师: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的区别是什么。他说什么叫专业——“专家”就叫“专业”。专家是某个领域在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支点,从业者或企业有了这个支点才能在行业中生存,有了这个支点才到达一定的高度,才有机会和其他领域互通。专业、专家有界限,从有界到无界才是大师。建筑大师所做的建筑是无界的,不会局限在某个领域,酒店、博物馆、剧院等他都做。

  设计师是应该从事一辈子的职业,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就应该考虑得更长远。设计师首先要有自己的支点,一定要在某一个领域做好,一个领域都做不好的其他更不用说。设计师如果在一个领域深耕并且做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不能局限自身的发展,要去去和更多领域互动、互通。这样他就能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这也是我们的目标。

  李东灿:我们公司不超过35人,去年我们设计的项目面积总计20万平方米以上,项目类型非常多。虽然不全是高端的项目,但我们仍会为需要我们的客户做出最好的空间效果。去年,我们在台湾设计了一个面积只有1500平方米的餐厅,这个设计却得遍了全世界所有的设计大奖,我觉得很有趣。

  我们公司整个团队有三十多个人,工作资历在七年以上的员工超过七成,员工流动率特别低。公司有清楚的思考脉络,从构思到初步的设计方案可以很快延续到所有的团队。前面有老师提到合理的团队由三十人组成,我们就是这样的状况。进入国内市场,我们需要面临转型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目前需要研究、需要想办法突破的状态。

  讲到5G,我们公司有两个办公室,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广州,但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行动办公室。我常常在酒店办公,用一台笔记本领导整个团队,这是时代给予的便捷,也是我们需要转型的原因——所有方案设计的前期压力全部在我一个人身上,作为发动者我需要给团队提供一个方向、一个初步规划。那么,下一个阶段,也要这样吗?这是我面临的课题。

  杜昀:我认为作为一名设计师,做全科医生的难度比较高,当然也不是做不了。这个社会比较专题化,每个专题里都蕴含着很深的道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做全科医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他对于哪个专题都了解得不太透彻。我认为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对于设计师的区别和意义等,是不需要讨论的。我经常鼓励我们团队的设计师要有专项,取长补短,长就是长,没“长”就是“全短”。

  对于设计公司来说,这是“尺度”的问题,“尺度”很大当然不能专科,就像综合医院一样;如果“尺度”很小,就是专科医院。这有一定的规律性,从目前的市场选择来讲,微观上还是应该选择专业地、有经验地做一件事情,经营公司也一定要有自己的专项。

设计的未来:做“专”,还是做“全”?



关键词: 设计机构 竞争力 现状 未来 杜昀 曾卫平 胡伟坚 蒋缪奕 李东灿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娜静]
免责声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别标明中装新网原创稿件的内容,其他均来自于网友投稿或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发布图片或文字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工作人员予以解决。QQ:2853295616 手机:1580136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