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跨界设计师姜靖波

  • “规划设计

    从无垠的海岸到曲径的山林,从热情奔放的主题公园到内敛大气的古城,从优雅时尚的酒店群到摩登现代的科技园区,我们放纵尺度,打开视野,整合山岳之气,捕捉阴阳之美,写意出一幅幅壮美的山水长卷。规划的妙处就在于你想像的天窗打开多大设计的世界就有多大! [详细]

设计之路全面解读

诗意的设计

1998年,因为有一个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的机会,刚刚在四川教育学院毕业留校姜靖波来到了北京,在清华美院完成了他的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并从此在北京扎根。

姜靖波从小就很有文艺天分,除了设计师们大多钟情的绘画,他在文学上的天分也很高,来清华美院不久,一个项目汇报会让他脱颖而出。

"这是一个作业,用模型方式表示一个山上水边的建筑。汇报的时候,下面都是专家,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介绍设计理论上的东西,空间、路线等等,而是将我写的设计随笔念了一下,念完之后,在座的来自山南海北的年轻人,激动的心像水一样漂荡,茫然不知身在何方。"这个设计,姜靖波将之命名为《山水之山,山水之水》,设计随笔是这样写的:"山里的风,吹着哨子,吹红了山儿,也吹红了您的脸,我在心里偷偷叫了一声您的名字 ,然后躲在屋檐下,静静地听着,什么都没有,只听见远处布谷鸟的叫声。"这样诗意的设计说明,让姜靖波的导师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所的主持人对他另眼相看,也使他有了在日本知名设计大师六角鬼丈工作室学习和工作的机会。而日本人严谨的学徒制,使他第一次正视这个在中国已经遗失的美德。

在清华美院学习的时候,姜靖波就以主创设计师的身份参加了不少项目的设计,毕业后,他婉拒了老师让他留校的好意,开始了他的"枪手"生涯。"我兴趣广泛,想做更多的尝试,在学校呆着,接触面毕竟有限。清华大学是好的平台,但我们不能依赖,自己有成就,才能自豪地说我是清华的学生。"


毕业十余年来,姜靖波担任了很多个设计院的主创或顾问,横跨建筑、室内、景观、陈设等各个领域,做了很多项目,实施了很多很好的创意,且行且思考,对人生和设计有了更多的感悟。

传统文化的现代展示

"横跨了这么多个专业,往好了说,是多才多艺,往不好地说,是贪多嚼不烂。毕业后没在体制内单位长期坐班,一直竞标,什么项目都参与,我连电视塔都设计过。"

姜靖波说,"我的弱项,施工图,我审,但不做,限制太多了。我给自己的定位是,设计创作、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并行,做一些有文化意味的竞标和邀标项目,我会始终充满激情的在做这些事,我认为写诗和做设计都是相通的。"

姜靖波思维敏捷,手绘和创意能力非常好,往往在看到项目实景或地形图的时候,心里就有了主意,现场就能绘制创意图纸,加上其诗人气质的解说,往往能出甲方意想之外,十分具有说服力,这也是他能成功担任"枪手"多年的原因吧。

姜靖波主持设计的中国西藏文化博物馆是他精妙创意的一个很好的说明。在这个博物馆中,他将数几千年的西藏文明浓缩在四五个展厅上,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表达西藏的历史、政治、传统、人文,并让参观者参与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设计西藏博物馆之前,姜靖波并未设计过博物馆,在承接这个项目之时,除了了解西藏风情,他更多地参观了各地的博物馆。"南京大屠杀博物馆和成都金沙博物馆建筑和室内浑然一体,展品很有意思很有震撼力。"姜靖波说现代展陈设计不应该是静止的,静止是过时的手法,因此在西藏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姜靖波运用多种新技术、新的陈列手段做了很多互动的设计。

在崭新纪元厅,姜靖波通过真人大小的仿真动态模型,复制出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订现场的真实场景,将历史的镜头定格在1951年17条协议签订的现场。智慧之匙厅前言墙运用了文字转移和定光控制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光束打在藏文发明人吞米•桑布扎塑像手中的经卷上,四周的弧形墙面刻满神秘的藏文符号,当参观者张开手心走进文字墙,墙面上晶莹的文字就像浩瀚星空的流星一样,滑落到参观者的手中。


最有创意的是青藏铁路篇中的"一封献给西藏人民的信"。 在这个主题单元,设计采用了半景画投影和触发技术手段来描述"一封献给西藏人民的信"的主题故事。参观嘉宾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在青藏铁路沙盘旁操作台边的信纸上写下自己对西藏人民的祝福,把信纸折成一架纸飞机,并把纸飞机投入沙盘旁代表西藏第一个通邮的古老邮筒里。此时,沙盘上方投影着蓝天的幕布祥云涌动,纸飞机沿着青藏铁路沿线向远处的高原飞去,布达拉宫的影像隐隐投射出来。这样一个装置,收获了班禅会心的微笑。

就这样,姜靖波作为国际上少数研究过西藏文化艺术设计并把研究运用到设计艺术实践中的艺术家,他用现代设计语言和展陈方式,将西藏传统文化很前沿,很有意思地展现了出来。并且在设计艺术中回归传统,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内核,追求设计艺术的国际化和民族性,取得与众不同的成果。

把传统文化当课题来研究

在西藏博物馆以及其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项目的设计中,姜靖波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着迷,在设计中,他也努力用现代语言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回归民族,生活回归民族,教育回到以前好的东西,这是我要做的事。"

姜靖波对贝聿铭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设计作品,不管是哪个国家,都能将该国的传统文化用现代设计语言很好的结合和展示,设计出非常完整的作品。同时,贝聿铭对项目的控制也涉及多个领域,例如罗浮宫项目,建筑、内装、景观、照明他都自己控制,这样才能使建成作品完美地表达他的设计思想。

"贝聿铭的作品,和中国传统的建筑一样,每一个建筑都是一首诗,甚至,每一个场景都是一首诗、一幅画。"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个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语言完美结合的典型案例。"我和我妻子一起参观的苏博,她坐在玻璃窗前的一个石凳上,窗外是院落,亭子、竹,透过宣纸一样的纱帘显现出淡淡的清影,我给她拍了张照,有点像仕女画扇面。这是无数语言表达的语境,有设计师表达、有构造师的表达,有参观者的表达,也有欣赏者的表达,通过这几个因素,最后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意境,传统文化和生活相关,传统文化在生活里。"

姜靖波因此谈到他的一个租户,是一个来自日本北海道的小姑娘,她用日本风情的小工艺品和软装,把出租屋收拾得十分温馨。


"进去就不想走,我自己的家,都没收拾出这味道来。文化是从生活中来的,古人写诗,坐在青牛背上,吹着笛子,就把诗写了。生活中有传统,文化才有传统,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当一个课题来研究。"

近年,姜靖波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陈设高级研修班邀请主讲环境的诗意美学;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培训中心室内设计国际考核认证部邀请教授设计的艺术表现课程,这激发了他对设计师再教育的深厚兴趣。

"中国设计师再教育培训参差不齐,我觉得应该细分,初级、中级、高级班分开,而顶级人才,应该是向中国古代的学徒制学习,作坊式的。"姜靖波说,正如他读书时跟随六角鬼丈等大师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一样,师和徒弟一起干活,有传统的师承相传。

如今的姜靖波,已经告别了"枪手"生涯,将自己的专业锁定在景观规划艺术上,他说,想要让脚步慢下来,培养精英,带徒弟,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我要把急躁的步子降低,做些有意思的事,不在于银行卡的额度,而关注自己学术上的提高、行业的提高和社会的提高。"

中装新网对话姜靖波

中装新网:您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陈设高级研修班邀请主讲环境的诗意美学,能不能谈一下讲课的具体内容。

姜靖波:我的课题是用文学的视点来检视建筑的魅力,我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设计的诗意,每一个建筑也是一首诗。什么诗?可能是文人的山水诗,可能是流浪诗人的诗,也可能是史诗,每一个空间表达的意境不同,生活在里面的心情也不同。

著名建筑师,赖特和密斯,赖特就像唐朝之前金壁山水,粗犷大气;密斯很精致,我们说的小建筑,做完后特别像八大的山水,多一点不多,少一点不少,特别干静,有禅宗意境。 再说到美学,我原来分为壮美和优美,故宫壮美,颐和园优美;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壮美,中国古典园林的月亮门优美;泰森的拳击壮美,杨丽萍的孔雀舞优美;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壮美,绣花鞋优美。以前我认为够了,后来到澳门,觉得不够,加了个媚美,现在的文化艺术,比如某些前卫艺术家做的当代艺术,大红大绿的当代油画、雕塑,澳门赌场,都是媚俗文化,在壮美之外,又镶银镶钻,脂粉气,男不男女不女的混搭,所以叫媚美。

中装新网:您曾和日本设计大师六角鬼丈及美国设计大师恰克有过工作关系,从他们那儿你学到了什么?

姜靖波:美国人比较民主,老师和学生一样的,他们比较享受生活,懂得放松。日本人严谨,对生活很刻苦,他们是传统的师承相传,干活,老师带着你。学生对老师非常尊重,得端茶倒水。我和美国人那儿学到了张弛有道,从日本人那儿学到做事严谨的流程。


中装新网:相对电脑三维制图,您更喜欢做模型,这是为什么呢?

姜靖波:做模型的过程可以推敲你的思想。曾经我做一个项目,在一个效果图公司,一个小孩学动画的,画两个图,我把模型做完,他说我是三维,怎么转都行,你那个模型有什么用。我说你错了,你的三维只能是平面的,我这个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你做建筑想象过程是怎么来的?做工作模型。电脑设计只是一个东西,做模型有N种可能性,正着,侧着,都不一样,倒了,又是一个效果,做完和我们原先预想的方案完全不一样。和写诗似的,清醒时和喝多了,完全不一样。


中装新网:对于设计师的跨界,您怎么看?

姜靖波:建筑、景观、装饰、陈设,我认为这都是相通的,世界上的知名设计师大都如此,反倒国内搞室内的就室内,比较专业化。

我喜欢的两个建筑师,贝聿铭、王澍,都是跨界的。贝聿铭的罗浮宫,内装、建筑、景观、灯光,都是自己控制。卡塔尔博物馆,在河边,河面上的照明,照明公司配合他。贝聿铭也不懂照明专业,他负责河面上拉灯光摆在那儿,往前后移一移,再加大或减少。

我喜欢这样,作品总体控制。做设计时,要理解业主的审美,理解城市规划,不能光凭空间奢侈来震撼别人。我曾经设计一个水下餐厅的创意,周围都是七星级酒店,通过游泳池水下通道,到中心海洋餐厅,它的景观设计是全玻璃做的花瓣一样的景观,做建筑方案的同时,景观方案也得一体产生,就像身体和血液一样,不能分离。

王澍做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最后连草皮都是他控制,季节过了,种不了草了,就种麦子。上次有一学生不理解他的设计,没觉得好,问我为什么楼梯都在外面还高低上下的。我没当时答复,后来看资料,还是照片,看完后我愣住了,王澍是综合性设计师,校区是自己规划的,他的规划是中式山水,不是校园,布局起承转合,和周围远山结合,建筑和周围环境结合。楼梯为什么室外,因为他打造的不是教学楼,而是在山水中行走,教学楼的楼梯上走,撑把伞回首,有可能让我想到白蛇和许仙。有故事,有欣赏者,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他设计学校立面,好多格子,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这缘与有一次看到一家人拆迁,把格子水泥做的窗悬在空中,觉得很震撼,就让学生拍下来,放大,变成他设计的一个东西。他的建筑用瓦,太多,学校的说买不到,问旧的行不,他说旧的更好,把浙江省、江苏省拆房子的买了几十万匹,用不完,剩下的在威尼斯双年展做了装置艺术。他设计的窗户,是木的,窗户的钩子,特地找人打的,因为尺度特大。王澍就是这样重视细节,规划、装饰包括配件,都跨界了更多,某种意义,他是一个文学家和画家,把学校打造成了艺术作品山水诗。

最设计系列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