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师兼室内设计师兼家具设计师宋微建发微信朋友圈,指出亚振家具在和他商谈合作未果的情况下,擅自模仿了他的原创家具设计,并以"中国设计"名义进入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宋微建对此感叹:"作孽的设计师,为了进步一点点,要在成千上万的案例中找到自己的一点点不一样。就为了这一点点不一样,可能努力了一辈子也未必能找得到……当设计师好不容易找到一丁点儿属于自己的成果的时候,非常希望能得到一点尊重。" MORE+
对于借鉴和抄袭而言,身在其中的设计师会有不同的成长轨迹与职业生涯,所有设计师也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然借鉴与抄袭的标准,或许理论上言之凿凿,而实际社会,却难以对其有明确的界定,尤其是在设计行业。米兰归来,吵得沸沸扬扬的亚振家具"抄袭"事件,也是各说各家,仍无定论。不乏设计师认为"本没有完全原创的设计",大家都在抄袭,只是境界不同。这些人将抄袭划分为三种境界,初级境界:抄同行,中级境界:抄相近行业,高级境界:抄自然万物。 MORE+
不妨设想一下:"这两天世博产品解码"之后会什么情况:一、还之以清白,亚振家具是否真的维护了品牌形象?能助力其发展或上市?二、仍是这种各说各家,没有是不是抄袭的明确结论,那么,亚振家具将在这场莫须有或是自作自受的罪名中继续被质疑,品牌信誉遭遇被质疑危机。三、坐实了罪名,这一"追求极致永无止境"原创家具品牌如何在业界立足。无论哪一种结果,对亚振家具而言,最好的也不过是"一切如故"的境况。 MORE+
现在从我认知的国内室设计作品里,严格说应该还没有“原创”设计,我赞成百度百科解释:“原创设计”是不抄别人的。现在的室内设计作品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模仿的影子,我觉得这跟我们大学的室内设计教育课程系统有关,现在培养学生的课程里,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的课程训练不够。MORE+
从窗口初开的惊奇和兴奋到信息爆炸后的困惑和理性解析,个人的设计成长过程同样也有模仿有借鉴,但更有尝试自己独特视角和独特性的努力,也从未放弃自己的主体意识,这可能与我的出身和较多思考、兴趣庞杂的个性有关,对过程的痴迷常常将我带出设计人容易陷入的急功近利的陷阱,所以,适当的游戏心态在创意过程中是必须的。MORE+
设计师要有原创意识。设计师都经历过模仿的过程,但当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就要创作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再习惯地用曾见过的资讯和创意来生硬的堆积元素,要渐渐的用自己方式表达观点。可以借鉴,但不可抄袭。如设计师有摄影能力,应多采用自己拍摄。绘画功底强的设计师在创作时添加了手绘元素,就是原创性的典型表现。MORE+
实际上,这种现象与我们的市场环境有关,我们的生活水平、生活品质是在短时间内提升上来的,并不是人人都喜欢高雅,我们做设计整体是做到雅俗共赏。另外,市场化的需要限制了设计师的原创力度,比如很多设计师都可能面临这样的状况,一个十多万平的项目只给你一星期的时间,我相信设计大师面临这种情况也未必能做到真正的原创。MORE+
没有更新就没有生命力!没有原创就没有生命力!可以这样说的。为什么要促原创、反抄袭呢?这样促原创,可以提升企业在高度发达、高速发展中社会的竞争力和它的生存能力,包括我们每个人一样:如果人要停止进步了,停止思考了,那你就远远被社会甩到后面了;每个人都在不断的思考生存,每个人都在进步。MORE+
就现代设计而言,中国的原创设计离国际化仍有一定距离,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创意不及他人,而是中国尚在发展中,碍于各方面的条件,很多设计师对新科技、新物料的认知都不够深刻,也无足够机会培养国际视野和潮流触角。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很快,然而模仿严重,略欠原创精神;加上着重前期方案而忽略后期的实践与跟进,作品流于表面化而欠缺细节与内涵。
但是,作为中国设计师,特别是年轻一代,应该比国外的设计师更了解自己的文化,更明白自己国人的需求,这方面其实是中国设计师的优势。对中国的设计有深一点认识的人应不难发现,中国也有很多忠于原创的有心人不断地默默耕耘。只要有更多人坚持信念、忠于原创,懂得理性和客观地分析自己,了解个人的长处及短处,再从自身的文化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设计特色,中国的设计师一定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当下中国设计的确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是我们不只是一味地去学习和模仿,而是要立足本土文化,以东方文化之美同世界对话。我想此次的获奖作品就是充分发挥本土文化优势的一个成功案例,之所以能获奖,与纳西这个特殊的民族文化底蕴分不开。我觉得,中国设计要走向世界,应该往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做得"像别人一样"。
中国的设计师是有机会的,我们优秀的设计师是可以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您说具体的面对面的对新锐设计师的指导我暂时还没有,但是我们公司每年都会有三个名额给我的母校广州美术学院,让那里优秀的毕业生来实习。我们也会通过我们的作品和设计理念给年轻的设计师一些指导,今后我也会更多的关注年轻的设计师,为华人设计师的崛起做一些贡献。
中国的设计师千篇一律的用外国的衡量标准来认为自己有创意,有设计了,不觉得可笑么?整个业界都是如此,不光是建筑界、室内设计界、产品界、工业设计,均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普遍反映出中国人的浮躁,没有骨气,急功近利。
中国设计师去国外看一个展览,就懂得设计了么?大家一定要看设计背后的故事,语境是什么?这些国内设计师都不看,看完展览回来就说自己懂设计了,他的结构我也用了,他的材料我也用了,他的形态我也用了。这叫设计么?只看展览以及表面的功夫,那么设计师就只会照猫画虎了。中国设计师创新能力不足,跟教育有关系,。中国的学校无论是哪个学校教出来的都是技校生,都是最底层的技术学生、具体操刀的人,都是设计工人(画图员),这也导致后面都要通过抄袭来完善自己的设计。
现在从我认知的国内室设计作品里,严格说应该还没有"原创"设计,我赞成百度百科解释:"原创设计"是不抄别人的。现在的室内设计作品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模仿的影子,我觉得这跟我们大学的室内设计教育课程系统有关,现在培养学生的课程里,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的课程训练不够,或不全面,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在面对市场的时候就会用取巧的办法。再就是市场的问题,因所面对的客户也不全是要求"原创"的,这样更加使设计师减弱对"原创"的认同感。
现在室内设计行业中的"原创设计"确实严重欠缺,因为市场的不成熟,普遍业主对"原创设计"的认知和需求不高,这样的市场对坚持"原创设计"的设计师是致命的打击。当然设计师也有责任就是要不断提高设计专业水平,艺术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慢慢得到客户的理解与认同,让客户相信设计师的能力。双方相互提高自信心,才能够使"原创设计"走得更好更远。
“纵然中国没有扎哈,也没有弗兰克•盖里,但还有欧伦达设计馆……纵然中国没有菲利普•斯达克,也没有雅布,但活跃于全球前沿设计的季裕堂、迪拜帆船酒店的设计Khuan Chew都流着中国人的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不知能警醒多少简单抄袭者,不知能振奋多少原创设计之路上的践行者。抄袭事小,影响之大,勿以抄袭为设计之本,提升原创设计能力,引导行业应该努力和坚持的方向。
国家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支持,社会的进步,为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而丰硕的果实是否能被孕育出来,还取决于"种子"自身的生长情况。无疑,经济、政策、社会整体环境确定的前提之下,行业是否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行业的载体"人",这里指室内设计师。
受需求的影响,近年来室内设计师的数量与日俱增,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与建设部原勘察设计司的调研数据显示当时全国的室内设计师有20多万人,据赢道顾问家居营销中心分析2013年全国室内设计师不少于40万。而如此之多的室内设计师当中,能够被业界认可的就寥寥无几,更别说走向国际舞台。
与室内设计息息相关的,无疑是家具设计,建筑设计。短期内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几个方面中国设计与国外设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于国外设计的取经,自改革开放前、中国设计刚刚起步之时,中国设计师就开始实行,直至今日,中国的一些设计师一直以各种形式学习国外设计师的或国内优秀设计师的设计,为自己镀金。而我们又不可否认,其中有个别设计师抄了小路、走了捷径,给国外设计师,尤其是西方设计师,留下"中国无设计"的印象。致使中国设计"走出去"的步履异常艰辛。
话至此,不得不提让设计师甚至是中国人难以忘记也不想记起的过往:2011年,米兰展上,Fendi 展位入口竖立了"中国人禁入"牌子,拒绝中国设计师入内参观,中国家具设计因此集体饱受抄袭的指责。而这次事件似乎无疑了西方人眼中中国只会"抄袭"和"制造"的印象,为国际认可中国原创设计又加了一道屏障。
2012年的米兰展上,Fendi 依然拒绝中国人入内。而这并不影响中国设计想要"走去出"的意愿及其与国际交流的决心。同期,由红星美凯龙资助,北京国际设计周与红星美凯龙联合主办的以"椅子"为题的《"坐下来"中国当代坐具设计展》应邀于4月17日至22日在米兰设计周场外展核心区域托尔托纳区的安萨尔多中心举办。这个由著名设计师朱小杰担纲策展人的展览邀请50多位中国优秀设计师。
有媒体联想两次事件,认为这是对中国设计的讽刺。而参展的其中一位设计师就此言辞犀利地指出: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亦难。我们之所以选择50多人大规模集体亮相米兰,就是因为个体的力量不足以支撑。这种行为本身就告诉了大家我们的实力是不够的。
同年,品物流形的三位主设计师张雷、Christoph、Jovana将自己的新品发布设在SaloneSatellite的D1展区。而此展品获得2012米兰设计周SaloneSatelliteDesign Report Award 全场唯一大奖,成为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中国设计师品牌。
2012年,中国设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了米兰展会上,至此中国原创设计的国际舞台之旅开启了。
2013年,以"中国设计,世界看见"为主题的北京-米兰姊妹设计周互访活动,于当地时间4月10日在米兰安莎尔多中心隆重开幕,"大中国的味道"——2013中国两岸三地当代民艺设计展、"品茶、品道、品设计"——2013米兰设计周中国原创家居品牌及作品展等成功开展。2014年,米兰设计周期间,由中国设计师主导的大小展览,如"居然·2014中国设计进行时"、"看见造物——米兰三年展特展"、当代设计展、"融·丝"设计展等,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和数量。
与此同时,中国建筑设计市场上也进行着一场令人振奋的,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师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一座座标新立异的城市建筑崛起,挑战着公众的审美。习主席在2014年文艺座谈中提出禁止"奇奇怪怪建筑"的建造,虽未明确指出评判标准,但是沸沸扬扬的批判与思考势必会对以建造这些建筑为主的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世博外国馆唯一中国设计师王振军等设计师的"突围",意味着本土设计师的设计水平逐渐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时至今日,出国交流设计的不仅仅是参加展览的设计师,观看展览的设计师数量也日益增多,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室内设计师。很多著名设计师,如高文安、梁志天、梁景华、洪忠轩等,都曾公开表示做设计要开眼界,要真正看到外面的世界。在参展、观展的过程中,不仅让中国设计走向国际,让中国设计打开国际市场成为可能,也让中国设计师逐渐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我的设计修养。
无论"走出去",还是在国内"做起来",原创设计是各行各业设计师必须坚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2015年1月,由108位中国设计师、教授与专家联署签名的《设计师底线宣言》今日向企业和社会发出了集体呐喊!希望唤起更多人对保护知识产权、对原创设计价值、对企业承担建设创新型社会责任的意识与关注!"我们来自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黑龙江等全国各地,为自己代言,期望荡涤2014以来日益严重的抄袭雾霾,还一个尊重创新的灿烂星空。坚守职业操守既是设计师自己的事,也是设计界全行业的事。"
庞大的室内设计师群体根据设计水平和能力组成了正金字塔状,代表中国室内设计整体水平的不是处于塔尖上的个别设计大师,而是整个群体的平均水平。一位室内设计师设计能力和水平的一个大跨步,甚至带不起来整体水平的一个小进步(暂且不谈这位设计师的个人成就及其带来的影响力),每一位室内设计师的一点小进步,却是整体水平的大提升。
能让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起来的,不是某一位或某一些设计师,而是每一位设计师肩负的使命。因而,每一位设计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坚持原创设计,坚守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抄袭”的行业的顽症需要设计师自己根除,“中国制造”的强制标签也需要设计师自己去撕掉。希望每一位设计师都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创造一个原创设计的碧海蓝天,营造一个尊重创新的灿烂星空,也希望诸多到国外镀金的设计师,坚持设计初心,始终秉承正确的态度,领会而不“搬用”,继而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独属于自己的作品,让中国设计走向国际的步伐更加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