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空间设计大赛 > 第二届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 > 参赛作品 > 毕业作品 > 交通——上海地铁交通大学站环境改造设计

姓名:智晓芳

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编号:81

命题: 毕业设计作品

作品名称:交通——上海地铁交通大学站环境改造设计

指导老师:马辉 周立军

参赛形式:个人

个人简历:

返回大赛作品页
交通——上海地铁交通大学站环境改造设计
设计说明

  1.1设计概念生成

  “交通”之名取自于《易经·泰卦》,其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万物大“通”之时。这正是上海交通大学之所以命名“交通”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地铁是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起到人流的运输传递功能,地铁站作为与地面相联系的节点,提供给人们使用地铁实现交通的场所和机会;从现状来看,人与地铁站之间是单纯的场所提供和使用的关系,通过设计使其实现更多的互相关注和融入。(设计概念生成如图1-1所示)设计元素提炼,根据交通这一主题,结合交通的的意义和文化蕴含,提取出交汇的网格和动态的曲线两种形式元素,以及通过设计实现人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图。

图1-1设计概念分析图

图1-1设计概念分析图

  1.2设计内容分析

  1.2.1功能分区分析

  交通大学地铁站主要由7个出入口空间,站厅层空间,10号线站台层空间,11号线站台层空间构成。站厅层空间主要由出入口空间,付费区,非付费区,设备用房三部分构成,其中出入口空间是人们进入和离开地铁的节点;非付费区是人们进入地铁乘车购票之前和出站离开地铁的之前的交通缓冲空间,连接出入口和付费区;付费区是人们购票后可以通过闸机进入的区域,在此区域等候上下列车;设备和后勤用房是提供给地铁中的通风,照明等的设备放置区和车站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

  在满足地铁站厅层多种区域的使用功能的同时,设置了文化和商业展示功能,如在临近钱学森图书馆的2号出口设置钱学森文化展示区扩大和整合原来的展示区域,形成连贯完整的展示功能;在6号出口走廊的较长立面设置交大文化展示墙;在其它墙面和出入口通道处设置商业广告墙;在临近1号口和7号口间的空置区设置便民服务区;针对每个出入口设置自助购票机。

  站台层是地铁列车和地铁站之间的过渡空间,交大站为列车在两侧的岛式站台。主要分为轨行区,设备用房,付费区三部分。其中轨行区是列车行驶的区域,付费区使人们等候地铁的过渡空间;同样设置设备用房和后勤用房。站台区需设置供人等候休息的座椅。(具体功能分区如图1-2所示)站厅层的付费区是地铁的人流汇集点,交通流线复杂。容易产生人流的交叉和对冲。通过检票闸机的进和出的方向的合理安排,可以满足不同出入口进入的乘客有相互极少交叉的流线,同一处闸机的进站和出站流线不形成对冲。人们在到达路径选择节点时可快速容易地找到相应进出方向闸机。

图1-2站内层功能分区图

图1-2站内层功能分区图

  1.2.2交通流线分析

  地铁的交通流线主要分为进站流线和出站流线,以及站厅层和站台层间的垂直交通流线。站台层的流线较为复杂,由不同的出入口通过非付费区,进入付费区,通过楼扶梯进入站台空间。其中从非付费取进入付费区,通过闸机检票进出站的过程产生人流阻滞的可能性很高。通过合理安排闸机的位置和进出方向,做到人流的合理组织和分离。(具体流线组织如图1-3所示)站台层的流线相对简单,主要是人群的上车,下车和站台层与站厅层之间的垂直交通。其中楼扶梯空间在客流高峰时段容易形成阻滞。在上下列车时也容易产生拥挤。

  作为公共交通建筑,地铁站的首要功能职责是提供给人方便畅通的交通方式,流线规划设计尽量避免了人流的对冲和交叉。在重要的路劲选择点或特定功能空间容易形成人群的汇集。如在文化展示区,站厅层付费区,楼扶梯空间等等。这些空间在设计时着重考虑其人流容纳量。

图1-3站内流线分析图

图1-3站内流线分析图

  1.3设计具体分析

  1.3.1站内环境设计

  地铁站室内空间的设计遵从“少即是多”的原则,即精减装饰内容,主要墙柱等立面和棚面采用建筑本身的清水混凝土材质,天花采用局部吊顶的形式,显露棚顶的通风,喷淋等设备。色彩整体使用混凝土的浅灰色,在局部区域使用高纯度明度的蓝色,避免过分分散行人的精力,阻碍快速识别通行。实现其实施成本,即材料成本,施工成本,维护成本,环境成本的降低。

  站台层延续站厅层的设计风格和方法,地面铺装由不同颜色的地砖拼贴成流线状的图案分割,起到装饰和引导流线,划分区域的作用。站台中段通往10号线站台的楼梯间给人封闭,幽长的心理感受,因此取消不必要的非承重墙体,改用通透的玻璃护栏,保证视线上的可达性。从而消除焦虑和不安感。(材质和灯具选择如图1-4所示)。

图1-4材质和灯具选择

图1-4材质和灯具选择

  1.3.2出口建筑设计

  交通大学地铁站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是上海地铁10号现和11号线的换乘车站。有7个出入口。其中2号口紧邻钱学森图书馆,1号口与2号口隔华山路相对.

  1号口和2号口的出口建筑形式借鉴其周边的钱学森图书馆的建筑意向,由墙体实的体量和玻璃立面的虚的体量构成,形成鲜明对比。2号口的建筑形体是不规则的长方体,两对角切去替换为玻璃的虚的体量,顶面的玻璃结构可为其下方的入口电梯提供自然采光。顶面墙体的部分避免日光过久照射。1号口的建筑形体可以看成是1号口形体的一部分,上升的三角楔形形体,升高的部分形成出入口,顺着下降的趋势进入地铁入口空间。(建筑形体生成分析如图1-5所示)。

图1-5建筑形体生成分析图

图1-5建筑形体生成分析图

  3.4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1.4.1 区位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

  交通大学站地铁站2号出口与钱学森图书馆相邻,在地铁站站厅空间非付费区和2号口出口通道处均设立了与之相关主题的文化展示,比较充分的展示了其文化元素。但艺术性和展示性不高。两处互相独立,其中走廊空间设置较隐蔽,出现和结束的方式较突兀。

  设计概念:“以人为镜”,通过镜面效果材质和印有钱学森相关元素陶制砖的运用,使人身处其中可以与空间产生互动,行走与观看的同时发现自身,收获体悟。形式元素:镜面效果金属饰面板,浅色陶土墙面砖,发光灯带等。

  交通大学地铁站位于上海交通大学附近,是国内知名的学府,有悠久的历史和先进完善的学科发展现状,在6号出口走廊的较长立面设置交大文化展示墙,所用材质依旧为混凝土材质,形式为交错的流线形成网络装状,提炼交通大学有关历史、文化、科研、学科建设等的关键文字信息,平面设计的方式排列,以篆刻的形式呈现在文化墙立面上,展示交通大学的文化,呈现厚重、历史、和科技感的视觉效果。

  1.4.2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对地铁使用人群的分析:第一层为身体健康而且动作敏捷的人。这一层的人能活跃自由的跳动、攀爬以及携带重物。第二层为体能一般的普通成年人。该层次的人也往往被作为设计的标准而存在。第三层为孕妇和儿童。设计中他们常常被设计师所忽略。第四层为正常的老年人和携带重物的人。这类人在生活中时常被设计师的“门槛”所阻挡,而存在诸多不便。第五层为可步行走动的残疾人。这类人指视觉或听觉障碍者以及上肢残疾等等。第六层为独立乘坐轮椅者。第七层为在公共环境中需要借助他人帮助实现自己的某些意愿的残疾人。第八层为更严重的残疾人士,需要多人帮助才能完成自己的意愿。

  在设计初期提出设计的工作前提: 地铁车站的使用者,无论哪类层次的对象人群,都要被当作身体正常的人来对待; 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和儿童都需要公平的待遇,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他们没有不正常,这只是一种特殊的“和而不同”的概念。同时,也没有了这样的想法:为了让残疾人能乘坐地铁,按照残疾人的设计标准将他们归为特殊的一类,以一种附加的特殊手段实现他们乘坐地铁的目的。这其中的建筑实例比如电梯、自动门,最初也只是为了普通人的方便需要而设置,可这又恰好极大地方便了行动不便或者有障碍的人士。

  无差别设计。也就是为所有人都提供相同的选择。这种做法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也能体现公平合理的民主原则。实践当中则是以行动能力最弱的人群为基准进行设计( 比如轮椅的使用者),同时兼顾通用设计对象金字塔的其他人群使用。例如,在出入口的地方均不用台阶的方式处理高差问题,全部改用坡道,这样使得特殊人群能方便的使用,正常人也从中获取方便。但可以明确以下宗旨:首先是这样的设计能给所有的人都带来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

  迄今为止, 轨道交通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只通过大屏幕予以公布显示, 乘客必须浏览所有信息, 并从中选择他们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这样的信息系统并不能够提供贴心服务, 也无法让乘客满意, 最理想的情况是为每一位乘客提供个性化的引导服务。但由于工作人员有限, 显然无法为乘客逐一服务。因此,有必要开发一个界面友好、能为乘客提供一对一引导服务的计算机系统。鉴于视力障碍人士无法获得屏幕上的显示信息, 设计存储有相关站点信息的IC芯片被嵌入盲道, 其信息的读取是通过安装有内置天线的拐杖来实现的。通过这个系统, 视力欠佳的人士就能够借助于便携式语音提示装置来获得相关信息。

  本文主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说明解析,主要包括概念生成,站内环境的交通流线,功能分区分析,和具体设计形式的说明,以及出站口建筑的设计。在技术方面,着重进行了通风和导识系统的学习研究和设计。

  本方案设计构思围绕对“交通”一词的概念展开设计。即在古语中“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含义,即交通大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地铁是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地铁站是与地面相联系的节点;以及通过设计使其实现更多的互相关注和融入。根据交通这一主题,提取交汇的网格和动态的曲线两种形式元素,以及增加人与建筑空间的互动的设计构想。

  站内空间的设计,整体风格采用精减装饰,材质选用清水混凝土的立面,棚面装饰,局部吊顶天花;色彩整体采用灰色调,局部使用高纯度亮度色彩。设计中着重体现人文关怀,融入文化元素和人性化设计。出站口建筑借鉴钱学森图书馆的建筑形式,应用玻璃和实体墙的虚实对比关系,建筑形式采用不规则形体。

  

其他同命题作品